“让目光再广大一些★、再深远一些,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,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,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,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、中国形象★、中国旋律,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、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。★★★”[1]作为新闻工作者,应当按照的要求和期望,胸怀职业理想和责任使命,当好时代的瞭望者、记录者★★、建设者、推动者★★。(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,第18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)
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★,我深切体会到★★★,当今时代要写好新闻评论必须坚持这样几点:找好由头,具有新闻敏感,具有一双慧眼★★★;对准靶子★★,坚持问题导向,注重现实性、针对性★★★,而不是泛泛而谈、空发议论;选好角度★,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的辩证视角去构思★★、立论★★★;讲好故事,好论据也可以是好故事;带点情感,评论作品不仅是理性思辨★,而且有温度★★★、有感情;讲究文采★,好的评论作品应当文风清新、语言优美,不仅有说服力,而且有可读性……这些虽是一己之见★★,但也是从写作中悟到的★★、习得的,时常就教于方家,与同仁切磋★。
近年来,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、庆祝建党百年★★★、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主线,我参与策划推出多个重点栏目★★★、系列作品★★★、专版★★★、专题等,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与肯定。
新闻评论是报纸的★★“灵魂和旗帜”。随着媒体业态剧变特别是自媒体崛起★★,几乎人人都可成为★“评论家”。与过去相比,当今的新闻评论发生明显变化:越来越具有贴近性,话题贴近民生★★、贴近百姓、贴近生活;越来越草根化★★★,网上时评人几乎成了一种职业;越来越注重传播力★★★,从标题到内容都适应网络传播特点;写法越来越灵活多样,各种文体不断打破传统、推陈出新……为此,应当创新观点表达,让新闻评论作品发出“有力量的声音”。
坚守在文艺宣传前沿★★,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多年★。若问有什么感悟,我的深切体会就是,要像前辈大家和优秀新闻工作者那样★,向时代高处注目,向生活深处探寻。
基于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,几年后我发现★★★,一大批★“流动的孩子★★”长大了★,一个新问题又浮出水面★:这些孩子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之后,初中后教育又遇到难题。经过长时间调研,我又采写了“关注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★★”连续报道《我的课桌在哪里》《为这些孩子想想出路》,在《人民日报》显著位置刊发,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不久,有关部门也进行专题调研,随后出台相关政策★,较为妥善地解决了难题,使这些孩子上高中和职高有了着落★★★。
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,我和部门同事一起★★,策划推出十余件形式灵活★★、内容精美的文艺融媒产品★,微博线次登上微博热搜。党的二十大代表系列短视频以艺术实践为切入点★,嘉宾们畅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收获体会,展现文艺新气象。动画、动图海报《每一笔都是锦绣中国》以新颖的形式、灵动的画卷反映非凡十年成就★,反响热烈。
在习考察河北阜平★、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十周年之际,我和部门同事一起★★,深入策划、组织采写并反复修改★★,推出报告文学《歌声起太行》,在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刊发。作品以河北阜平脱贫攻坚生动实践与成就,折射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,故事生动感人★★★,登顶当日百度热搜榜。有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★★★,肯定这篇作品“是对以往重大典型报道的一次再拓展,是进一步讲好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故事的一次再实践★”。
我带领部门连续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融媒体栏目《两会艺览》,形成“热点话题+专业评论+优质视频”的“全媒★★”传播,全网总阅读量超30亿,成为全国两会宣传的品牌栏目★。我和部门同事策划创作的微纪录片《歌声,从大山飞向世界》,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优秀作品,入选中央网信办主办的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……
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,今天或者今后★,不论技术多么发达、手段多么先进,调查研究都是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,不仅不能丢★,而且必须不断增强★★。这也是增强“四力★★★”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★★,是习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★★★。我和部门同事一起,深刻领悟“两创”的重大意义,精心策划组编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》专栏,邀请文艺界大家名家专家纵横古今中外,多方面多角度总结提炼★“两创★★★”经验★★。刊发的上百篇文章既有学理性思辨,也有规律性探究,被读者誉为★“精彩迭出的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启示录★★★”。
文艺评论与新闻评论概念虽然不同,但道理是相通的★★。在文艺副刊中文艺评论占很大比重。为了创新文艺宣传,我与同事们也着力使文艺副刊视角新、内容新★★★、形式新、语言新,使文艺评论文章更接地气、更有朝气★、更有锐气。
提高政治站位,以宽广的视野向时代高处注目,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。作为重大主题,决胜全面小康★★★、决战脱贫攻坚值得浓墨重彩书写,但是,讲好摆脱贫困的中国故事,仅从新闻或文学的角度★★★、仅以记者或作家的视野还不够,应当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等角度来考察、研究、分析;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来理解、思考、认识★★★。
技术飞速迭代,AI大行其道,传播的平台、渠道、方式、效度★★★、受众等都在剧变★★★,媒体怎样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★★★?面对这样的问题,我常有强烈的紧迫感★、危机感,也有深深的责任感★★、使命感。不仅不能落伍掉队,而且要带好团队。为此,我倡导鼓励年轻人,增强融合发展的意识,提升拥抱新技术的本领,发挥文艺特色和专业优势,大胆探索专业编辑部门媒体融合的创新路径,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积蓄力量★★。
[1]习★★★:在中国文联十大、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[EB/OL].员网.
庆祝建党百年之际,我和部门同事一起策划推出重点栏目《品味红色经典》,聚焦党的百年奋斗历程,约请各界名家撰写文章,深情回顾经典背后的风云激荡★,真情讲述经典蕴含的精神内涵★★。栏目作品结集出版★,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发挥独特的舆论引导作用,在社会上形成品读经典★、致敬英模的热潮★。有关部门肯定该栏目“历史故事讲得好★★、叙述主体选得好”,“在庆祝建党百年宣传中展开了独特的红色经典画卷★★★”★★★。
坚持问题导向★,探向生活深处,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突出现象和问题,我撰写了《你横着切过苹果吗》《请善待我们的文化符号》《师德,一个国家的道德标杆》《别把孩子的人生填得太满》等评论文章,或针砭时弊,或褒扬正义,或省察思考,或建言倡议;着力以独到的观点、清新的文风与读者交流★,就像是与新朋老友“促膝而谈”★★★,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★。著名散文家、人民日报时任副总编辑梁衡这样评价《你横着切过苹果吗》★:“这篇言论写得好。好在娓娓道来,就讲清了一个作者新发现的理。凡言论,有两点躲不过★★:一是‘理’★★★,难免艰涩;二是‘论★★’★★★,要阐述理★★,就难免说教。写好的窍门是:一是‘还理于形’。把理产生过程中的形象的东西展示出来,如本文中反复讲的苹果。二是★‘变论为叙’。把说教★★★、议论、要求等,变为故事的叙述★,尽量有点情节。也就是变逻辑思维为形象思维,推理变叙述。如本文中前后两个横切、竖切苹果的故事★★★。也许平常我们写言论并不这样自觉★★,但这确定是文章写作和阅读的规律。”
从历史上看★★★,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传播革命。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已是大势所趋。新闻工作者、媒体从业者、记者、编辑、编导、评论员等等★★,都没有舒适区,只有新赛道★★。
“调查就像‘十月怀胎’,解决问题就像‘一朝分娩’★★”★“没有调查,没有发言权”“不做正确的调查,同样没有发言权”★。1930年5月,在《反对本本主义》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著名论断★★★。深入农村,调查研究,了解百姓疾苦★★,解决群众之需★,是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一贯的工作作风。从他撰写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中,不难看出他对调查研究的高度重视和亲身实践。他强调★★★,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具备谦虚、诚恳的态度,具有“满腔的热忱★”“眼睛向下的决心★”“求知的渴望”“放下臭架子、甘当小学生的精神”★★★。
20世纪90年代中期,伴随着城市化进程,许多城市里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上学难的问题。此时,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了十多年★。不论困难多大★★,也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有学上。抱着这样的信念★★,我在北京城郊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地方深入调研采访★,发现了这些“流动的孩子”上学难的症结★★。在广泛调研基础上★★,我采写的《别让★★“流动的孩子”成为新文盲》系列报道在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头条刊出,引起广泛社会反响★,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★★,对于解决流动学生上学难起到有力推动作用★。
在习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后,我与部门同事及时创意制作《循着的讲述★,一起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》金句海报,梳理习重要论述,配以精美的历史文物和遗址图片,展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★★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★★。产品微博线亿次★★。
多年前,我到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采访。在春风吹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★★,我遇到了生长在这里的蒙古族小姑娘奇·苏龙嘎。她告诉我,“苏龙嘎”在蒙语里就是彩虹的意思。她笑着说:★★★“现在念书不用交钱了,上学真好!★★”根据她的经历和故事★★★,我写了一篇小散文《“彩虹”笑了》。作品以小见大,反映好政策带给草原儿女的温暖。后来,这篇作品入选了教育部审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★★。